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媒体自媒体
为你分析电影《流浪地球》里面的你没有注意的细节和彩蛋,看来还得再看一遍!
烛生2020-07-15【自媒体】人已围观
简介电影《流浪地球》如今已经成为2019年春节贺岁片的黑马,6天20亿的票房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幻片的进步,其中里面的细节和彩蛋更加展示了制作人员的精心和执着,知乎网友烛生总结了一篇文章,里面就详细的介绍了这些细节和彩蛋。
电影《流浪地球》如今已经成为2019年春节贺岁片的黑马,6天20亿的票房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幻片的进步,其中里面的细节和彩蛋更加展示了制作人员的精心和执着,知乎网友烛生总结了一篇文章,里面就详细的介绍了这些细节和彩蛋。
开门见山,初步将《流浪地球》中让我发自内心赞叹的18处琐碎内容按照细节以及计算与推论两个类型进行了整理:
1. 故事背景年份与日期细节推算
在125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流浪地球》似乎始终没有以非常直接的形式展现过故事情节对应的背景年份,但是通过电影中展现的一些隐晦细节不难推测,电影《流浪地球》中三个主要场景对应的年份为2058年-2075年-2078年。推测及复验部分见下:
首先,如果将整个故事笼统地划分为三个时间阶段,则有:
第一节点,即电影画面通过旁白及新闻转播,向观众介绍“流浪地球”计划正式启动所对应的年份,也就是韩子昂带着刘启进入地下城的时间。
第二节点,即电影画面显示“17年后”所对应的年份,也就是电影主线“摆脱木星引力”事件所发生的时间。
第三节点,即电影画面显示“3年后”所对应的年份,也就是故事结尾刘启再次驾驶运输车的时间。
由于上述三个时间节点有着明确的间隔年数,因此只要知道其中任一节点的对应年份,便可推算出其余两个节点的年份。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以上三个节点中哪个节点包含了明确的年份信息?答案是,第一节点。
在片头的背景介绍中,有多则新闻画面明确出现了“流浪地球”计划执行的日期及时间,2058年6月。以此为推算基础,则有:
第一节点,2058年,即韩子昂携刘启进入地下城的时间,由新闻画面直接获得。
第二节点,2075年,即主线“摆脱木星引力”事件时间,由2058+17=2075推得。
第三节点,2078年,即结尾刘启再次驾驶运输车的时间,由2075+3=2078推得。
由于以上三个具体年份的准确性均建立在第一节点年份确实为2058年的基础上,而电影画面并没有直接明示韩子昂及刘启是在“流浪地球”计划启动第一年就进入地下城的;因此,为使年份推测更为可信,可以采用电影中对年份有暗示的画面进行侧面验证。
我的思路是,如果可以证明第二节点(即故事主线情节)确实发生在2075年,则可以从侧面证明第一节点及第三节点年份推测的准确性。那么故事主线情节究竟是不是发生在2075年?
证明的逻辑是,假设20岁左右的刘启在2075年拯救了地球,而2075年为羊年,那么,如果刘启不小心忘了自己是在哪一年拯救了地球,则他只需要记得自己挺年轻的时候在一个羊年拯救了地球,就可以推算出自己拯救地球的那一年应为2075年。
跟着上述逻辑,通过电影开始及结尾的多个镜头可以得出非常明确的结论,中国仍然保留着庆祝农历年的传统;有鉴于此,可以推测“十二生肖”这个概念应仍然存在于《流浪地球》的世界概念中。在这一基础上,回过头第二遍细看北京地下城中的场景,可以发觉地下城的画面中出现了多处与“羊”相关的喜庆道具;其中,最为直接的一处,就是在刘启带着韩朵朵逃离一哥的棋牌室时,短暂地出现在电影画面正中央处、极为明显的“羊”字形道具。查阅2075年对应的农历生肖年可以确认,2075年,正是羊年!因此不难得出结论,故事主线情节确实发生在2075年。
至此,即使仅推敲电影中出现的画面,也可以推测出《流浪地球》中各个时间节点对应的年份应为:2058年(计划启动)-2075年(木星引力事件)-2078年(刘启重回地面)。同时,如果将场外因素考虑在内,则有另一份可以侧面佐证事件背景年份的资料,《流浪地球编年史》,文中设定:地球于2075年摆脱太阳公转轨道,人类进入逃逸时代;同年,木星危机爆发。
再进一步,通过刘培强在空间站主控室与国际联合政府的对话可以得知,故事主线剧情开始于大年初一;因此,引燃木星当日的具体日期应为2075年2月15日,星期五——也就是说,就像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工作项目都在周五结算一样,刘培强的空间站工作任务也完全符合这一不成文的社会规则,同样结束于一周中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周五。
不得不提的是,相比于工作中社会规则的延续,电影里北京市中学生的日子就有点……惨。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在电影主线剧情大年初一的木星引燃日,韩朵朵是逃课出来前往地面的,可见地下城的中学生大年初一并不放假;第二,在三年后的大年初一,当日具体日期应为2078年2月12日,星期六,而街上依旧穿梭着至少5个穿着校服、匆匆而行的中学生,可见地下城的中学生周六并不放假。
也就是说,第一,北京市的小朋友们在大年初一还要上课;第二,北京市的小朋友们不仅在大年初一要上课,而且在周六也要上课………惨上加惨!
2. 与时俱进的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
在影片的开始,刘启带着韩朵朵摸上了373号运输车停泊的B03号机位,上车就是一顿手忙脚乱的操作,结果直接撞了边上B02号车位上的运输车——然而什么事也没发生。
在影片的最后,伤愈归来的刘启再一次坐上了运输车驾驶位,上车就是一顿看似稳如泰山的操作,结果再一次直接撞上了边上的运输车——这时候,车载系统直接播放:“违规驾驶,扣3分。”
短短几年,驾照扣分系统直接能和驾驶员的操作动作同步了......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讲究啊!
不仅如此,就说“亲人两行泪”那四句话吧,虽然时隔多年这段话本身没有变,但是播报这段话的声音从几年之前的标准播音腔女声变成了一个感情更饱满、声音更甜美的女声......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讲究啊!
3. 刘启差点两次撞到同一个驾驶员
在影片的开始,刘启还不能熟练地操控运输车,运输车歪歪扭扭地冲上了公路。他在将运输车开上路的一分钟内就差点拦腰撞上横穿马路行驶的另一辆小型车辆,出现在屏幕上的驾驶员愤怒地冲他喊:“嘛呢?!!”
在影片的最后,自封天才的刘启再次驾驶着运输车冲上了公路,时隔多年依然歪歪扭扭,没过一会韩朵朵就喊起来了,小心,有人!这一次没有那辆差点被撞上的车辆驾驶员画面了,但是同一个愤怒的声音再一次响了起来:“嘛呢?!!”
这个倒霉而又幸运的驾驶员,正是由《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客串的:)
4. 地球重力不再是9.8N/kg
初中物理题中,有一个物理老师必定反复提及的题型——电梯与加速度。题目的大意是,假设人的质量为m,当电梯下降时,请分析人的受力情况。这道题同样出现在了《流浪地球》中,并且剧组已经给出了解答:地球重力加速度不再是众所周知的9.8N/kg了,取而代之的是,9.6N/kg。
,则
,
;因此,《流浪地球》中地球重力加速度小于9.8N/kg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那么为什么刘启和韩朵朵会在“电梯”里,并且处于a<g的状态下呢?
通过发动机的分布可以看出,北京市毫无疑问处于发动机密集、轻微失重的北半球,而不是处于超重状态的南半球;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中国所处的地球表面本身就是一台向下加速的巨大“电梯”!
5. 口嫌体正直的警察叔叔
当韩子昂风风火火地赶到济宁派出所想要把刘启和韩朵朵捞出来的时候,他第一次想要贿赂给警官的东西是陈年蚯蚓干,第二次想要贿赂给警官的东西是加载了暴露美女画面的VR眼镜。当时,当值的警官正气凛然地拒绝了他,说:“还来这套是吧?”然后直接把韩子昂也关进了派出所。
然而,当木星引力第一次引发地球地震的时候,从楼上赶下来准备替韩子昂、刘启、韩朵朵他们开门的警官正是那个正气凌然拒绝韩子昂贿赂并且把他丢进牢房的警官,而他下楼梯来给韩子昂他们开门的时候头上带着的装备,正是韩子昂的那套VR眼镜.....没想到警察叔叔你是这种人!
6. 上海的冰面高度约为50米,上海冰川厚度约为245米
通过《流浪地球》中上海冰封情况,以东方明珠作为参照系,可以大致推算出上海的两层冰面高度。
第一,上海整体冰面较现有地平面约高50米。之所以如此判断,主要因为东方明珠下体球位于68-118米,直径50米——通过上海冰封情况可以看出,底层整体冰面略低于东方明珠下体球,相差距离基本等于五个小体球之间的中心间距,而东方明珠中间五个小体球在140-230米高,即中间小体球中心间距约为15米,68m-15m=53m,因此,上海整体冰面厚度约为50米。
第二,板块位移形成的冰川面较现有地平面约高295米,厚度约为245米。之所以如此判断,主要因为东方明珠上体球位于250-295米,直径45米——上图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示,板块位移形成地冰川面基本与东方明珠上体球顶端持平,而上一段已经大致证明了上海整体冰面厚度约为50米,295m-50m=245m,因此,板块位移形成的冰川面厚度约为245米。
另外一个可以和上海冰川上表面高度约为295米前后呼应的细节是,在介绍整部影片设定的开场旁白中提及,启动“流浪地球”计划后地球海平面上升的高度是,300米,完全符合上海冰川上表面高度约为295米的细节!
7. CN171-11小队进入的上海地标建筑——上海中心大厦
木星引力引发的第二次地震后,CN171-11小队需要放弃运输车,通过某幢大楼转移至上海冰川的上端;通过电影中CN171-11小队进入大楼的外观以及雕塑,基本可以确定,CN171-11小队进入的大楼是上海中心大厦。之所以判断建筑为上海中心大厦,核心依据是韩子昂丧生处的雕塑外观与上海中心陈列的雕塑《上海少女》极为相像。
《上海少女》由上海画家陈逸飞所作,根据雕塑的介绍,作品的含义是“唤起人们对于老上海以及老上海女性的怀旧情结”。说真的,其实我直到找到这一条雕塑的介绍才真正在心里确定电影里的这栋建筑就是上海中心。在遭遇上海地震之前,韩子昂曾絮絮叨叨地向韩朵朵讲述妻子给他做的那一碗有点咸的葱花面,而陪伴他走完生命最后一程的恰好是《上海少女》;我觉得这两者之间有着某种关联,但我想不清楚也写不明白。
总之,我想韩子昂回家了。
8. 苏拉威西与杭州的车距确实为18小时左右
当CN171-11小队因杭州发动机已然被摧毁而计划放弃救援行动时,王磊小队受到刘启鼓舞,决心携带运输机上的火石前往苏拉威西转向发动机。刘启和王磊在讨论中提到,从杭州到苏拉威西,“怎么也要开十七八个小时。”事实上,这个测算居然相当可靠。演算如下——
要确认苏拉威西与杭州之间的驾车行驶时间,首先需要明确驾车时间所需的参数,即Dist=V * T。因此这个测算隐含了两部分推算:
运输车的车速大约应该是多少?
杭州与苏拉威西大约距离是多少?
先说第二个问题,杭州与苏拉威西大约距离是多少?首先,按照现实世界的情况来看,如果采取沿海岸线最短路程行进的方式,那么见下图,杭州与苏拉威西之间的行车距离大约是7900公里。这一行车方案主要基于现实世界地貌,采取贴海、最近距离摆渡走法(见下图红色节点),大致可以确认这是现实世界里的最短行车方案。但是,采用这种距离估算方式是错误的。
为什么说这种走法是错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在电影中现实世界里的一部分海面已经冻住了。简而言之,原来是海的地方现在可以走车了!通过电影中Moss向刘培强展示的亚太板块地图可以发现,菲律宾西岸及越南东岸的南海依旧处于液体状态,而台湾-菲律宾-印尼这条线路的海平面已经变成白色的冰冻状态了;如果采取杭州-台湾-菲律宾-苏拉威西这条线路的话,则距离约为3600km,仅仅比杭州到苏拉威西的完美直线距离3300公里多了10%左右。因此,杭州至苏拉威西的行车线路总长应采用3300km-3600km计算。
按照刘启及王磊所说的18个小时的车程测算,3300km/18h =183.3km/h,3600km/18h =200km/h。也就是说,如果要在18小时内从杭州赶到苏拉维西,则运输车的车速大致应为183km/h-200km/h,那么运输车到底能不能达到这个速度呢?答案是,能。
回到第一个问题,运输车速的测算可以通过一些动态参照系进行。在济宁雪崩中,韩子昂驾驶的373号运输车被雪崩从车位至车头完全吞没运输车约用时2秒,按照雪崩速度约为95-100m/s估算,鉴于当时雪崩尚未成型,以0.9系数折价估算雪崩速度,则若按雪崩速度为85m/s计算,2s*85m/s-10m=2s*运输车速(m/s),可得出运输车当时车速约为80m/s,即288km/h,已然远大于183.3-200km/h。事实上,288km/h的速度仅仅是运输车被雪崩吞没的速度,而后续运输车在最高速下冲出雪崩时的车速显然高于该速度,因此可以判断,中国造运输车在高速状态下车速可达280km/h,并仍具有提速空间,183.3-200km/h的车速对于中国造运输车而言并不是问题。
因此,在大致框定杭州-苏拉威西行车距离为3300km-3600km的前提下,基于中国造的运输车在恶劣条件下依然可以达到288km/h车速的推算,不难得出结论,183.3-200km/h的车速完全可以达到,并可以由此判断,苏拉威西与杭州的车距还真的确实就是18小时左右。
虽然杭州到苏拉威西的车程只是刘启和王磊讨论时的随口一言,但实际上这句只有一秒钟的台词,非常科学。
9. 外骨骼装甲全功率输出约可达50km/h时速
当失去了运载工具的王磊、刘启一行从上海中心大厦破窗而出后,王磊小队与刘启三人在后续行动上产生了严重分歧;王磊决定救援队携带火石继续向杭州地下城进发,而刘启三人决定自行谋划出路。在这一场景中,CN171-11救援队成员溜子向王磊汇报,“全功率急行军,赶到杭州需要三个多小时。“根据这个细节,可以大致推测出中国救援队外骨骼装甲的跑动性能。
依旧采取与第8部分类似的推算方法,在Dist=V * T的情况下,已知王磊队移动时间(T)为3h至4h,则确定了移动距离(Dist)便可确定王磊队移动速度(V)。
首先计算杭州与上海中心大厦距离。第一,在最理想状态下,上海中心大厦至杭州市中心的直线距离约为170 km,采用这一数值作为保守值;第二,在现实世界中,基于高度信任高德地图对国内路网掌握程度的前提,采取高德地图推荐的沪闵高架-G60沪昆高速-秋石快速路走法,则上海中心大厦-杭州市中心最短行车路线约175公里。由此得出,从上海中心大厦至杭州地下城,王磊小队移动距离约为170-175 km。
基于王磊小队移动距离为170 km-175 km的测算,根据小队移动时间为3-4 h,有 =170 km
4 h=42.5 km/h,
=175 km
3 h=58.3 km/h,则中国救援队外骨骼装甲的全功率移动能力需要大致为42.5 km/h-58.3 km/h,即11.8 m/s-16.2 m/s,才能在三个多小时从上海中心大厦抵达杭州。
那么,电影中展现的外骨骼装甲性能是否和这一移动能力相匹配?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找一个移动能力大致等同于外骨骼装甲42.5 km/h-58.3 km/h的参照物——世界上速度最慢的轿跑车之一,Aixam Coupe。Aixam Coupe作为轿跑界的耻辱,在英国是不用驾照就能够上路的车型,最高时速48 km/h,完全符合外骨骼装甲的水平移动速度,而它的功率是,5.6 bhp。
继续换算,5.6 bhp = 4175.9 N·m/s,而根据第4部分提到的地球重力变化为9.6 N/kg,则有4175.9 N·m/s 9.6 N/kg=435 kg·m/s;因此,在《流浪地球》世界观中,5.6 bhp相当于每秒钟可以把435千克重的物体提高1米。有了大致的概念之后,让我们回到这一段试图解答的问题,电影中展现的外骨骼装甲性能是否和这一全功率移动能力相匹配?答案是,匹配。演算如下——
第一步,确定参考系。以上海中心大厦电梯间内的多个画面作为参考,救援队成员刚子凭借外骨骼装甲动力,便可克服130斤重的外骨骼装甲、各类随身装备以及自身体重,徒手攀登上海中心大厦内壁。
第二步,确定输入条件:
第一,确定人员体重。片中刚子身材匀称、强壮,因此假设刚子约为185cm/100kg。
第二,确定装备重量。根据《流浪地球》官方披露信息确定,外骨骼装备约重130斤(65kg)。
第三,确定攀登距离,我采用和电影中类似的动作上探一臂并对自己的动作进行了测量,大致判断,若假设刚子身材为185cm/100kg,则刚子上探一臂的攀登距离约为0.5m。
第四,确定攀登频率。根据影片中画面显示,大致判断刚子攀登频率约为每秒一攀。
第五,确定零碎装备重量。这一数值调整余地较大,保守假设每名假设救援队成员携带的电池包、头盔、防护服等其余装备重量与一人体重相当(100kg)。
由此推算,在刚子徒手攀登上海中心大厦电梯间内壁时,外骨骼装甲所需提供的马力为(100+65+100)*2 = 530 kg·m/s,已然高于Aixam Coupe达到最高时速48 km/h所需的5.6bhp,即435 kg·m/s。事实上,只需救援队成员随身装备重量>52.5kg,则刚子徒手攀登时外骨骼装甲提供的动力便会大于5.6bhp,更不用说刚子在攀登时并不一定输出了外骨骼装甲的全部功率。
至此,可以大致得出结论,中国救援队外骨骼装甲的全功率移动能力确实可以达到42.5 km/h-58.3 km/h,也确实可以在不携带火石且全功率行军的情况下于3小时左右到达杭州。或许更严谨的表述是,至少电影中外骨骼装甲所表现出的能力和计算所得数据基本处于同一个量级上,二者基本匹配。因此,溜子对外骨骼装甲跑动能力的判断非常科学!
10. Moss并不是一套仅仅忠实执行人类指令的系统
事实上,Moss的“叛逃”不在于引导空间站脱离木星轨道,也不在于阻碍刘培强引燃空间站,而在这套系统的内在逻辑上。
当Moss启动低功耗状态、要求航天员进入休眠并引导空间站脱离木星轨道时,刘培强直接对Moss投了不信任票,判断Moss叛逃,随后开展了一系列突入主控室的尝试;虽然遭遇了Moss的阻击,但刘培强最终成功抵达空间站主控室。然而,当Moss向刘培强展示了地球必定在木星大气解体的数据并出示了联合政府的授权后,刘培强也开始相信了Moss并未叛逃,而只是执行命令。在说服刘培强的过程中,Moss告诉刘培强:“Moss已经获得了联合政府的授权,Moss从未叛逃。”之后,刘培强心灰意冷地打算返回休眠舱。
但这不是完整的事实。回过头再看一遍Moss的行为,Moss和刘培强的互动分为三个回合:
第一回合,Moss引导空间站脱离木星轨道,这个行为没有问题。当刘培强进入主控时候,Moss向他出示了中、美、英、法、俄五常出具的授权书;同时,联合政府的法语播报人也在和刘培强的后续沟通中再次明确了这一点,即Moss的行为是联合政府决策过的。因此,Moss引导空间站脱离轨道是在执行人类的指令,这没有问题,并不是叛逃。关于这一点,刘培强在看到联合政府的授权之后也明白了。
第二回合,Moss协助刘培强协调执行第二套方案,这个行为更没有问题。当刘培强因家人的存活而重新振奋起来,试图推动第二套方案时,Moss展示了方案成功率为0%的结论;同时,联合政府的法语播报人表示,虽然方案不行,但他个人愿意协助在全球播报信息。Moss在这里的动作是,替CN171-11小队进行了全球播报,并按照刘培强的指令引导其他三个转向发动机共同进行超远喷射,这毫无疑问不能算叛逃,否则Moss根本不会重新启动主控室的系统,打开整个主控室的灯,并接通刘培强与地面之间的联系。
第三回合,刘培强试图驾驶空间站进行自爆,Moss拒绝了这一判断,试图锁掉主控室。说真的,这个行为也没有问题。在电影中展示的两次刘培强与联合政府的沟通中可以明确的看出,联合政府确实不认为一个成功率为0%的方案有尝试的必要性。做出这一判断的是联合政府的决策者,决策者们综合分析了方案,得出了方案不值得尝试的判断。在刘培强烧毁Moss之前,联合政府始终没有下达允许刘培强引导空间站飞向木星自爆的判断,因此如果假设Moss完全依照联合政府的决策行事,那么Moss试图阻止刘培强引爆空间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联合政府没有授权它这么做。
那么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虽然Moss没有替联合政府做决定,但是Moss在引导联合政府做出最有利于Moss存活的决定。
联合政府法语播报人说,“火种”计划的最高优先级是让人类的存活率最大化。自始至终,在Moss的协助计算下,联合政府的决策者都认为,让空间站脱离是一个可以让人类存活率最大化的方案,也正是因此,联合政府才做出了相应的授权。然而事实是,联合政府并没有获取最正确的数据,也就自然没有办法得出最正确的结论。连刘培强都能一眼就能看出空间站的燃料自爆可以支撑方案执行,各国科学家团队真的算不出来吗?就算空间站引爆方案未必百分百成功,难道这个方案的成功率真的只有0%吗?电影的结局已经告诉我们了,决不是0%。所以,通过这些隐含的内容可以看出,Moss执行方案的优先级是,在确保Moss系统存活的前提下,让人类的存活率最大化。也正是基于这个逻辑,当第二套方案差之毫厘即将失败,刘培强决定玩命引燃空间站从而推开地球的时候,Moss拒绝协助刘培强执行可行的引燃方案,并关闭了他的部分权限——Moss确实从来没有进行过“叛逃”的行为,但是它自行建立了一套不同于人类设定的优先级系统,这才是对人类的叛逃。
最后,当刘培强执意执行引导空间站自爆,并烧毁了阻止其行为的Moss时,Moss在被酒精燃起的火焰吞没之前说: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可见,Moss并不是完全站在人类一边的,这套系统有自己的思想,并且有不同于人类设定的优先级判断。刘培强最开始对Moss的不信赖并不算完全错误。
11. 钻石般珍贵的希望——三个关于韩朵朵的细节
第一,关于韩朵朵一定要刘启带着她去地面看一看的原因。为什么韩朵朵希望到地面上去看一看?这一段剧情并没有能够在电影里呈现出来,但是可以从《流浪地区》制作组前期给出的人物小传中找到答案——为了去祭拜她的亲生父母。
她和刘启有一个秘密的约定:如果刘启偷跑上地面,一定要带着她一起去。她希望回到十五年前父母双亡的灾难现场,前往祭奠。(《流浪地球》人物小传,韩朵朵)
第二,关于韩朵朵的年级。在影片的开头,韩朵朵她们班级集体朗诵的内容选自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事实上,在现实世界的语文课堂里,这篇课文出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七年级(即初一)语文课本第一课,与韩朵朵14-15岁的初中学生年龄设定几乎完全符合,非常科学。
第三,关于希望。在影片的开始,当任课老师向学生们提问“什么是希望?”的时候,韩朵朵所在班级的班长用夸张的语气和接近破音的语调回答:“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在那个场景中,这句话逗笑了不少观众。
然而,在影片的最后,当韩朵朵面向所有救援队无助地发出最后一次援助请求的时候,她脱口而出的,正是这句自己原来觉得毫无意义的话。她确信而认真地缓缓说道——
“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
有些故事,需要先经历才能明白。
12. 东亚双雄率先驰援CN171-11小队!
当联合政府为韩朵朵在苏拉威西发动机控制室发布的求援信息作了全区域播报之后,正在离开的各国救援队重新燃起了勇气,纷纷掉转车头加入CN171-11小队的救援行动;其中,第一个做出转向决定的小队是韩国救援队,第一个到达救援现场的是日本救援队佐藤隆一下士。
中日韩互相不服气了这么多年,但至少在流浪地球的故事体系里,东亚双雄还是最先响应中国声音号召的那一批。几千年来,论韧性,东亚文化圈从不弱于外人。
13. 韩国救援队所用车辆的操控不同于中国、日本运输车
一个关于车辆方向控制系统的细节。韩国救援队是所有救援队中第一个做出转向支援CN171-11小队动作的,而韩国救援队的车辆驾驶员是第一个做出这个决定的人,因此镜头对韩国救援队车辆内部进行了特写——不同于中国及日本运输车使用的球形方向控制系统,韩国救援队车辆使用的仍然是方向盘式的操控系统。韩国救援队车辆方向盘的设计和国内公交车的方向盘类似,是和水平面呈较大角度躺倒的设计。
我真的很佩服《流浪地球》剧组,也想认真地对他们说一声谢谢。我自己的想法是,如果电影里各型车辆都采用一样的球形操控系统,那我根本不会意外,毕竟谁没事盯着一个不超过20秒镜头里的方向盘看,这样做省事又省钱;但是《流浪地球》在这个短短的镜头里依旧特意突出了各型车辆操控系统的不同,还是通过这么细微的地方体现,真的诚意满满。我坐在电影院里发自内心地觉得,如果他们都不能成功,那还有谁能成功呢?
17. 前后多次呼应的刘培强12位通讯码
电影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细节:在韩子昂给刘启的铁牌上,非常清晰地显示了可以直接联系到刘培强的十二位通讯码,5711-6231-0501,这个通讯码与韩子昂口头告诉刘启的数字完全一致——这个细节,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
但是不仅如此。与这串数字对应的,其实还有一个不那么明显的细节。这个十二位的通讯码不仅出现在了刘启和韩子昂他们的画面中,也出现在了刘培强的画面中。
在这个刘培强注视一家三口照片的镜头中,可以看见刘培强的工作证正面朝上放在了画面右侧。而如果把工作证部分放大的话,可以在下图我标出红线的地方看到,在这个极为不起眼的、在镜头中仅仅是用作背景的道具上,赫然刻着“XXX1 6231 0501”这9个数字——完全符合韩子昂手里那张铁牌上印着的刘培强12位通讯码的后9位。
这个细节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两点。第一,通过郭帆和吴京的访谈可以明确知道,吴京在空间站里的戏份并不是和其他演员在地球上的戏份一起拍摄的——两拨人的戏没有在同一个地方完成,也没有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完成;虽然如此,即使如此,《流浪地球》的剧组依然没有忽略道具上微不足道的细节,这串数字在戏里戏外将整个剧组并不直接对戏的两拨演员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不同于藏在宇航服里的酒壶、航天员手臂佩戴装置等多次直接出现在画面显眼位置的道具,刘培强的工作证真的不是电影中的核心道具,但是即使在背景中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它依然无声、忠实地反映着整个剧组对于这部电影的态度。
在《流浪地球》剧组的手中,这组平凡无奇的12位数和其他无数经得起推敲的、饱含诚意的道具一起,跨越了电影里的空间,也跨越了现实世界里的空间。在这12位数里我读出了两个字——态度。
18. 官方披露的客串信息
在官方披露的影片客串人员中,赫然了包括宁浩、张小北、饶晓志、张子贤、路阳、吴京等一系列为了《流浪地球》以及中国科幻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以他们为代表的核心力量是促成这部优秀作品的直接动力;《流浪地球》踏出的第一步离不开核心团队的坚持,离不开众多幕后的剧组工作人员,离不开众多匆匆一瞥的龙套演员,更离不开所有中国科幻爱好者共同浇筑的文化土壤。感谢所有人的努力,感谢所有人的坚持,感谢所有人的热爱。
很赞哦! ()